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如何看待这个领域存在的“质量”问题?是商人不讲道德,或政府的监管不力造成的?对此是否存在种种误读?为此媒体专访了中山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周燕副教授。她对政府监管问题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撇开价格谈质量是荒谬的
媒体:食品安全事件近年来频出,在你看来,原因是什么?
周燕:媒体曝光的“假冒伪劣产品”、“地沟油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等众多事件,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中国的产品安全存在诸多问题。然而,这些事件并非意味着产品质量问题近期才出现,而是过去也存在。只是在生存都困难的年代,很少有人关注质量。如今步入小康,国人开始关注了。对这些事件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要先进行分类,客观地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再来谈对策。
媒体:如何分类?
周燕:“地沟油事件”与“假冒伪劣产品”反映的是低价对低质。“三聚氰胺事件”反映的则是政府监管,政府制订的行业标准扰乱了市场以价对质的机制,出现了市场本不应出现的有毒产品。
媒体:“地沟油事件”在你看来,其实不应是一个“事件”?
周燕:从2010年开始,各地陆续报道出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案件,涉及面非常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发布了相关通知,处罚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实际效果有限,依然不断有企业涉案。为什么?
当一个市场巨大,消费者收入水平参差不齐时,产品质量的差距可以非常惊人,质量差距也会反映到价格上来。经过提炼后的地沟油并非不能食用,只是相较而言质量低一些,而价格低廉;品牌油质量好,但是价格昂贵。当一位消费者选择午餐时,可以选择路边5元一份盒饭的摊档,炒菜用的是地沟油,也可以选择拥有开放式厨房的餐厅,炒菜用的是品牌油。消费者当然清楚,两种午餐的质量差距很大,价格差距也大。
除了地沟油之外,中国市场上的其他产品也具有相类似的情况。一位鱼农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不喂饲料,而是喂鸡屎鸭屎,否则无法将鱼价降到6元/斤。与此同时,一位鸡农的鸡不但用天然谷物喂养、自由散步,还听古典音乐,300多元的一只鸡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喂鸡屎的鱼”与“听古典音乐的鸡”,代表的是中国市场的两极---质量可以差到很差,也可以好到很好。中国市场巨大,收入与偏好的差别也有天壤之别,其他国家难得一见,因此产品的质量与价格差异也会难得一见。如果人们只盯住质量差的那一极,那么任何种类的产品都可以发现“质量”问题。撇开价格谈质量是毫无意义的。
人们抱怨,原因是他们希望用5元的价格买到开放式厨房的饭菜,经济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
在英国,小朋友买玩具一般都去T oys& U s,那里的玩具质量上乘,价格与国内吉之岛卖的玩具相当。买一个带轨道的托马斯小火车大概是四五百元。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消费得起,英国其实也一样。中国穷人家的孩子可以去买地摊货,大概5-20元买一个托马斯小火车。家长当然清楚,质量无法与吉之岛的相比美,涂漆与电池的安全性也大大降低。而在英国,监管的后果就是没有这种地摊货可选。
当然也可以呼吁政府加强监管,杜绝地沟油。假设监管成功,地沟油消失,那可以想见,为低收入者提供的路边摊5元一盒的盒饭也将消失,产品的选择将减少,价格也更高,这是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吗?
媒体:“假冒伪劣”产品呢?
周燕:其实与“地沟油”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许多人认为,假冒伪劣产品利用了信息不对称,消费者误以为是真品,从而蒙受损失,需要政府监管。问题是,消费者真的会不知道产品真假吗?为什么公开出售假品牌产品的罗湖商业城会客似云来?广州友谊商店的货物比一般商场贵20%,顾客也还是纷至沓来?
不要忘记,市场存在着信息费用,而市场竞争同时又降低了信息费用,市场价格有监管与认证产品质量的作用。在罗湖商业城里,一只假劳力士只需150元人民币,许多外国人甚至专程从香港过境购买。他们不知道那是假的?不知道比真的性能与质量会差很多?然而,他们还是购买了。如果他们想买真的,当然不会到罗湖商业城去,一定会去香港中环的劳力士专柜。消费者抱怨假冒伪劣产品,想以假货的价格购买到真货,可能吗?市场的竞争准则是价高者得---需要质量更高的产品,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
“政府监管”本身就是问题
媒体:“三聚氰胺事件”,为何说是政府监管本身的问题?
周燕:牛奶如果按照市场价格配置,本应像瓶装水一样,不同质量的产品价格不同,为何会有厂家往里投有毒的三氯氰胺呢?按照价格理论,企业要想生存,竞争会迫使它去做对消费者有好处的事情,必须要在相同价格的基础上提高质量,或者相同质量的基础上降低价格。这不是道德约束的结果,而是“优胜劣汰”的结果。企业提供有毒的奶粉,如何能够在市场上生存?
第 1 2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