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位于肥东县城东面,古称石塘桥,因石塘河上古桥得名。传说是楚霸王项羽的宠妃虞姬在和霸王分手后自刎投河后尸体逆流而上,流经此地时被桥阻挡,故此桥得名尸淌桥,因名不雅而慢慢演变为石塘桥,石塘镇就此而得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石塘镇,在隋唐时期是经济商贸重镇,十分繁荣,大批南来北往的商客经过石塘,靠马车和毛驴来运输商品,因马匹被军队作战征用,商人只有用毛驴来驮运货物。因毛驴长途奔走劳累,商人又要赶时间,只有在此换驴,被换下的毛驴又无多大用途,只好进行宰杀。因而驴肉也就成了石塘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传说远古时,肥东闹瘟疫,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骑着毛驴化成一老头替他们解除了瘟疫,肥东人民为了纪念张果老,就用驴肉制成“驴巴”( 肥东方言解释,就是“精巴巴的”,“驴巴”,也就是驴身上的瘦肉制品)。北宋年间,包拯回乡祭祖,路经石塘,本地官员准备了许多家乡特产宴请包拯。包拯见一个盘子中有一片一片,色泽红润,肉理纹路清晰的菜肴后,就问这是什么菜品。本地官员说:“这是家乡特产驴巴。”包拯吃了驴巴后,顿觉其味甚佳,遂推荐为朝中贡品,使石塘驴巴声名远扬,民间从此就有了“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谚语。
石塘驴巴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制作制作基础上,运用独特配方、精致选料。从毛驴宰杀、剔骨、分割,然后精选天然名贵中草药,佐以各种调料达30余种,根据气候季节变化,计量酌对、调节后,再进行腌卤制和成品包装,这中间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方可完成。几经更迭,终于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使之具有“色绎润,肉质细嫩,芳香自然”之特点。吃驴巴如同品茶,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品,嚼得越细感觉越香,三几片入口,香气醇厚绵长,百般滋味如在味蕾上跳舞,让人欲罢不能。驴巴属高蛋白,低脂肪类食品,还具有补血等功效,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