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是打开心扉的一枚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是协调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的润滑剂。古人说:“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接待本质上是一种礼宾活动,表现为一定的接待仪式、礼节、规格和标准。接待礼仪的设计和实施,贯穿于迎送、会见、宴请等活动的设计,以及食宿、用车等具体事务活动和安排中,它体现组织的交际姿态和形象,是客人感受和体验人和人际关系之美的对象。由于礼仪反映特定民族的礼俗,从而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在接待活动中,要求接待人员熟知不同民族、地区的礼仪和礼俗,以及它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否则就会在无意中对客人造成感情的伤害。同时,接待礼仪又是接待人员的行为规范,包括对接待人员仪表、仪态的要求。总之,接待人员必须崇礼明礼,讲究礼貌、礼节、礼仪。对接待工作的各种文明礼仪,应熟记于心,践之于行,严格遵循,不可疏忽,努力塑造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
迎送礼仪
迎送礼仪,指因公务接待活动而安排的迎接和送别客人时的礼仪、礼节、礼貌方面的工作。迎、送工作是接待型公共关系的
两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接待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迎送规格
确定迎送规格,做出规格适当的迎送安排,至关重要。确定出面迎送的领导,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形(1)由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出面迎送;(2)由党委、政府秘书长或分管秘书长到车站、码头、机场迎送,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在来宾将下榻的宾馆迎候;(3)由党委、政府分管秘书长和接待办负责人出面迎送;(4)由授权的接待人员到车站、码头、机场接送站。
在国内公务接待工作中,应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简化迎送礼仪。一般做法(在省一级)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工作,由省党政领导出面迎送,并陪同视察;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的部、委、办负责同志,一般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出面迎送,对口单位安排适当人员陪同活动;国家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以及港、澳、台知名人士,由业务对口部门负责迎送和陪同。
在涉外接待中,国宾迎送要举行正式隆重的迎送仪式。一般官方代表团或民间团体的迎送,均应按一定的规格安排,但一般不举行正式的或官方的欢迎仪式。在国内公务接待中,则一般不安排迎送仪式,其致礼形式灵活多样。
(二)接(送)站礼仪
指接送站时的各项服务安排所给予来宾的礼敬贺礼遇。接待人员应严格按照接待方针和接待规格安排和组织迎送,准确掌握客人(团组)抵离时的交通工具、时间、地点以及给予的礼遇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接站人员应提前到达机场(车站、码头)迎候客人,以示欢迎与尊重,根据需要事先安排贵宾休息室及饮料;对首次来访、彼此又不认识的客人,应事先准备好接站牌。
2.联检礼遇。视客人(团组)主要成员的职务级别,给予相应的联检礼遇。按规定,正省(部)级以上领导率领的团组,主要成员可享受免检待遇。如需给予联检礼遇,接待人员事前要做必要的准备,如通知民航、铁路部门,开具相关证明等。
3.热情相迎。客人抵达,应主动上前打招呼、握手、问候,以示欢迎;然后自我介绍(可由身份最高者将迎接人员介绍给来宾,接着介绍来宾,先介绍身份地位高的人);主动与客人寒暄;征得同意后帮客人提行李,引领至车上。
4.迎来宾至下榻宾馆,并安排好生活。将客人送至下榻宾馆后,让其先洗浴更衣,以解除旅途疲劳,不要急于安排活动;待客人稍事休息后,及时提供书面材料,如活动日程和就餐地点、时间、主要服务设施等;问客人有无私人活动(探亲访友、购物)需帮助安排。交待下次会面地点、时间、联系方法,分手时礼貌道别。
5.送客分手时,挥手告别并配以关切牵挂的道别语,待飞机起飞(车、船开动)后再离开。整个迎送过程,接待人员应热情周到、善始善终,彬彬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