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餐饮资讯 | 餐饮前沿 | 餐饮时尚 | 餐饮接待 | 餐饮养生 | 餐饮文化 | 会员天地 | 餐饮杂志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美食导航

沿
餐饮研究 政策法规
餐饮名店 会展赛事

烹坛名厨 名菜赏析
乡土风味 家庭餐桌

接待艺术 服务规范
礼仪之窗 接待资源

养 生 堂 养生百科
食疗药膳 长寿秘笈

饮食文化 美食之旅
海外食尚 美酒茶苑
  主管主办:安徽省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省委省政府接待办) 安徽省餐饮研究会
最新加入会员单位:
美食之旅
宏村:水墨图画其味隽永
 
安徽餐饮网 来源: www.ahcyw.com 加入时间:2012-05-04 10:28:31

    有着500余年历史的宏村牛形村落,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宏村的古人按照“牛”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作牛肚,饮泉为牛肠”,从而为宗族带来了兴旺。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这里川媚山秀,气候宜人,湖光山色,独领神韵。恰似巨画长卷,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中国画里的乡村
  用一句话形容宏村的话就是:水墨山水,美不胜收。先游南湖,南湖位于宏村南部,南湖东畔,河岸是垂柳,树下石凳上有很多写生的学生。
  南湖碧波荡漾,与远处青山遥相辉映。西畔是一排青瓦白墙有高高马头墙的徽州风格的建筑,南湖书院也在其中。湖心有桥,其名画桥,东西横穿南湖。画桥得名据说是宏村汪氏九十三代孙、中学教师汪金瑞先生建议的,‘画桥’取自清乾隆年间宏村青年诗人汪彤雯诗作《南湖春晓》,诗曰:
  无边细雨湿春泥,
  隔雾时闻水鸟啼。
  杨柳含颦桃带笑,
  一鞭吟过画桥西。
  桥西两侧为大片荷花,湖中鱼儿穿梭往来,悠然自得。
经画桥便可从东岸走到西岸,进南湖书院,门有两匾,其上书:南湖书院,其下书:以文私塾。南湖书院又称“依湖六院”。南湖书院是座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及祗园六部分组成。一湖碧水位于书院前,连栋楼舍接着书院,书院黛瓦粉墙,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
出南湖书院,进入小胡同,路为青石板,路侧有水绕户。水圳内有鱼,据说以前大家都是饮用该水,现在依然可用来浣洗衣物、防火之用,并有人家将水圳里的水引入家中,建观景池塘,塘内养鱼,养花(如莲花等)。胡同窄小,悠长。两旁为高耸的徽式建筑,抬头仰望马头墙,错落有致,将天空切割成不同形状。
  宏村最具代表的景点就是月沼,月沼为村中湖,其形为半月形。老百姓称月塘,就是所谓"牛小肚"。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空中炊烟氤氲,徽风柔波。湖水如镜,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承志堂素有民间故宫之称,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一百三十六根木柱,大小门窗六十个。
还有德义堂,居善堂,乐贤堂,桃源居等不一一介绍了。
  红杨、白果为两颗参天大树,至于多少年尚不清楚。
天渐渐暗下来,游人渐少,宏村回复了宁静和喧嚣,沿河岸继续前行,便又到南湖。

风味鳜鱼  其味幽香
    游完宏村之后,自然就要美食一餐。宏村开发得相当的完善,村口有几家专门的饭馆,臭鳜鱼、毛豆腐、紫菜花烧肉、土鸡等都是这里的特色菜。每天傍晚的时候,村口会摆起长长的大排档,各种烤串、麻辣烫会一应俱全,让人眼花缭乱。此外,村中的农家乐也全都提供饭食,可以在住宿的农家小院里安心品味美食。
    “徽州臭鳜鱼”是一道徽州名菜,别有风味。它统称“桶鲜鱼”,又俗称“腌鲜鱼”。所谓“腌鲜”,在徽州土话中就是臭的意思。这道菜的诞生在上百年前,地点在黄山西南麓的黄山区郭村乡的小村落扁担铺。
    话说有一年,徽州府调来了个姓苗的酷吏当知府。此人嗜鱼成性,食不离鱼,且爱吃活蹦乱跳的鲜鱼,尤其是鳜鱼,这可就难坏了他手下的衙役们。因为徽州境内重峦迭嶂,水流湍急,难产大鱼,徽州人吃鳜鱼都要从贵池、铜陵等沿江地区靠肩挑运进,往返一趟要六七天时间。由于当时没有保鲜设备,鱼一腐烂就只好丢弃,使得一些商人因此折本而破产。商人只有在气候转凉时,才到江边去购鳜鱼,用木桶盛装,雇挑夫沿池州至徽州的府际干道挑往徽州山区贩卖。
    扁担铺地处池州至徽州府际干道的中段。一出扁担铺就到了徽州地界,翻过上七里下八里的羊栈岭古道,就是古黟的宏村。
    这一年,经常给苗知府运送鳜鱼的衙役王小二看天气转凉了,就雇了八个挑夫到江边去收购活鳜鱼,然后赶紧往回赶。可是天公不作美,上路后天气热了起来,鳜鱼在桶中开始窒息。王小二只好催挑夫日夜兼程往前赶,到了扁担铺住店后,不少鱼已经窒息而死了,散发出一股臭味。王小二着了急,受堂杖只是皮肉之苦,可要返回贵池重买,钱由哪个出?这王小二脑瓜子灵活,情急生智,忙叫挑夫把鱼刮鳞剔腮,剖肚剔肠,然后在鱼身上抹上一层食盐杀杀臭味,这样不至于亏本。为试鳜鱼“腌鲜”的味道如何,王小二提出几条大鳜鱼叫扁担铺一饭店厨师煎烧。厨师放了佐料红烧后,大家试着尝了尝,认为虽与鲜鳜鱼味道相差很大,却别有一番风味。王小二叫众挑夫饭后继续赶路,将“臭”鳜鱼尽快挑到徽州府,众人均不解其意。  
    王小二的兄长王老大是府前街一家名餐馆的厨师。王小二一到徽州府,没有忙着去衙门复命,而是将八个挑夫挑的16桶臭鳜鱼全部交给了王老大。王老大雇请来城里的诸多厨师,洗凈臭鳜鱼,然后配姜、蒜、椒、酱、酒、笋等佐料精烧细制,又写了一条“徽菜珍品风味鳜鱼应市,本店免费品尝”的横幅拉出来,立即吸引了许多顾客,不少达官贵人、市井人家应约而来,品尝“风味鳜鱼”。大家吃过鱼后,都连连道好,问王家兄弟是用什么神奇的佐料烧制的,王家兄弟笑而不答。 
    再说苗知府没有如期吃上王小二去贵池购买的鲜鳜鱼,早已对鱼馋涎欲滴,正在这时,王小二从府前街端了一锅“风味鳜鱼”送到苗知府的餐桌上,苗知府顾不了多问,张口一尝,道:“风味鳜鱼,名不虚传!”原来这“风味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既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肉质又醇厚入味,同时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苗知府吃了还想吃,不再向王小二追问要吃鲜鳜鱼的事了。臭鳜鱼由此声名远扬,一跃而登上徽菜谱。
    自此以后,王家兄弟便在徽州府的市中心开了一家“风味鳜鱼馆”,做贩卖烹饪一条龙生意,用“风味鳜鱼”品牌招揽顾客,生意红红火火。据说有时鳜鱼未腐到位,王家兄弟反而要挑夫将“桶鲜鱼”往回挑一程,臭了以后才挑往鱼馆烧制,以求烧出“风味鳜鱼”的特色。

黄山毛豆 徽州蟹黄
    当你徜徉于宏村的大街小巷时,会发现很多路边的小摊贩在当街叫卖一种类似于臭豆腐但却又不同于臭豆腐的东西,这就是徽州毛豆腐。
    说到毛豆腐,就得提到一个典故: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名叫王致和的秀才,多次科举考试不中,也只有自认卖豆腐的命,便接过父辈们留下的豆腐坊,做起了豆腐的小本生意,有一日天气闷热,豆腐滞销,他便将多余的豆腐铺在稻草上,洒了些盐水,打算日后自家食用,没曾想因事情比较多,居然将此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等到他想起来的时候,那豆腐早已色变毛长,茸茸密密,他只好自认倒霉,本打算将豆腐倒掉,谁知不经意间用手掰下一点用舌头舔尝,居然尝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口味,于是他便放些油及佐料下锅煎烤,一时香飘四溢,品尝一番,味道更是上乘,他从此便潜心做起了毛豆腐的生意,且生意越做越大,做到了京城,还被收进了御膳谱,成了宫廷佳肴。
    那么这毛豆腐究竟如何制作呢?首先将豆腐切成条状,在发酵的过程中,让它长出一段段长长的白毛,这毛豆腐便制作成功,毛豆腐的烧法有很多种:红烧,油煎等,在徽州当地最经典的吃法莫过于用竹签将炸或煎过的毛豆腐串成串,蘸取一些黄山本地农家自己淹制的辣椒酱吃,美味妙不可言。
    宏村还有一道徽州美食叫“蟹壳黄”。又称“火炉饼”,是一种用干菜和猪肉丁作馅的小烧饼,经炉火烤熟后,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得此名。
    “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首白话诗,诗中的“蟹壳黄”,指的是徽州的“蟹壳黄”烧饼。陶行知当年从休宁县万安镇新安江码头出发,乘船去上海求学,随身携带的干粮就是这“黄山蟹壳黄”。
    “黄山蟹壳黄”的故事,先要从它的名字说起。“蟹壳黄”的雅称,一则因为“金黄的烧饼”与“金黄的蟹壳”确实形似;二则旧时徽州“山限壤隔”、交通不便,新鲜大螃蟹很难到得了这深山之中,便有高厨推出“白案蟹壳黄烧饼”,摆到席面上,权充“红案大螃蟹”。结果,薪传至今,成为传统特色名产。 
    据说,徽商当年背井离乡,随身所带的,除了包袱、雨伞,就是这“黄山蟹壳黄”干粮了。这“黄山蟹壳黄”,不但携带起来简便,且不易变质,存放十天半月照样香脆如新。因此,人们都说,当年徽商的辉煌史册上,应该记上“黄山蟹壳黄”的一笔功劳。而“黄山蟹壳黄”的制作技艺,也随着徽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致使江浙沪一带出现了“金华烧饼”、“上海烧饼”、“苏州烧饼”等衍生品。  
    “黄山蟹壳黄”烧饼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即便是技艺娴熟者,也不敢保证烤制的烧饼炉炉成功。据其传人称:火候的控制十分重要,但是水、面、菜油、干腌菜、肉丁、芝麻等原材料甚至气候的温湿程度,也都会影响烧饼质量。  
     如今,大螃蟹等海鲜珍品之于黄山宴席,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不过,在高朋满座的盛宴上,少不了有一盘“黄山蟹壳黄”烧饼。烤制“黄山蟹壳黄”的特制木炭土炉,现在已被电烤炉取代,然而,那寓意“六六大顺”的6厘米直径的圆圆外形依然未变,“油酥千层口口香”的口感、“油亮闪光蟹壳黄”的色泽也丝毫未变。据了解,“黄山蟹壳黄”的制作技艺将正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刚出炉的"蟹壳黄",不待入口,便觉奇香浓烈,咬一块,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其味隽永。

 

 


 


上一条:大别山——美食天堂
下一条:食话合肥——记忆里的民间饮食
将安徽餐饮网设为上网首页 将安徽餐饮网添加到收藏夹 本站访问总数:

Copyright 2005 All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餐饮研究会版权所有
主管主办单位:安徽省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 省委省政府接待办公室 安徽省餐饮研究会
电话:0551-62623919 62601783 62629972 传真:0551-62629972 地址:合肥市长江路221号省政府南楼
本站QQ:463183636 QQ群:149626407 E-mail:ahcyyjh@163.com 皖ICP备06001792